问题:
A、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B、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设施C、可能污染地下水的途径D、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
问题:
A、正常与非正常两种状态下B、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C、正常状态下D、事故状态下
问题:
A、污染物类型为其他类型+污染控制程度为易+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强B、污染物类型为重金属+污染控制程度为易+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强C、污染物类型为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程度为难+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弱D、污染物类型为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程度为易+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弱
问题:
A、潜水含水层B、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C、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含水层D、承压水层
问题:
A、针对改扩建项目,应在含水层底部取样B、建设项目为改扩建项目,且特征因子为Hg时,应至少在含水层底部取一个样品C、建设项目为改扩建项目,且特征因子为DNAPLs时,应至少在含水层底部取一个样品D、一般情况下,只取一个水质样品,取样深度宜在地下水位下1.0m左右
问题:
A、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评价期内可不再开展地下水水位现状监测B、在包气带厚度超过100m的评价区,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期的监测资料,评价期内可不进行地下水水位、水质现状监测C、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若掌握3年内至少...
问题:
A、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通常与调查评价范围一致B、预测层应以潜水含水层或污染物直接进入的含水层为主C、当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厚度超过100m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D、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10-6cm/s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问题:
A、线性工程应以工程边界两侧分别向外延伸200m作为调查评价范围B、穿越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时,调查评价范围应至少包含水源保护区C、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重要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D、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不小于50km2
问题:
A、建设项目为新建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且特征因子为六价铬时,应至少在含水层底部取一个样品B、建设项目为改、扩建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且特征因子为六价铬时,应至少在含水层底部取一个样品C、建设项目为新建项目,且特征因子为DNAPLs(重质非水相液体)时,应至少在含水层底部取一个样品D、建设项目为改、扩建项目...
问题:
A、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6.0m,渗透系数K1.010-7cm/sB、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3.0m,渗透系数K1.010-7cm/sC、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1.5m,渗透系数K1.010-7cm/sD、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10-7cm/s
问题:
A、潜水含水层B、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C、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D、承压含水层
问题:
A、1∶5000B、1∶10000C、1∶50000D、1∶100000
问题:
A、地下水水位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B、地下水水位降低或升高诱发的自然灾害问题C、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面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D、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问题:
A、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ⅹ10-7 cm/sB、天然包气带厚度大于100mC、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ⅹ10-6 cm/sD、天然包气带厚度大于50m
问题:
A、评价期内至少开展一期地下水水位监测B、评价期内只需开展一期地下水水位监测C、评价期内至少开展两期地下水水位监测D、评价期内可不再开展地下水水位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