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 八邪B 四缝C 外劳宫D 腰痛点E 十宣
问题:
A 保持针身垂直B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C 频率应较快,每分钟100次左右D 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钟为宜E 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
问题:
A 病人吸气时捻转,呼气时提插B 病人吸气时提插,呼气时捻转C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D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捻转E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问题:
A 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B 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C 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D 患者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E 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衰微等证
问题:
A 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B 随患者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得气C 随患者呼气将针刺入浅层得气D 患者呼气时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缓按针孔E 临床适用于实热火邪、痰热内盛证
问题:
A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B 若强行捻转、提插,患者痛不可忍C 若患者局部肌肉过度收缩,可稍延长留针时间D 可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E 不可在滞针附近再行针刺
问题:
A 患者切勿更换原有体位B 若残端部分露出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C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D 针刺时可以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E 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
问题:
A 5分钟B 15分钟C 25分钟D 35分钟E 45分钟
问题:
A 直刺B 向上斜刺C 向下斜刺D 向上平刺E 向下平刺
问题:
A 身体强壮者B 阳证、新病C 阴证、久病D 肌肉丰厚处E 中青年患者
问题:
A 90°左右B 90°~180°C 180°~360°D 360°~720°E 720°左右
问题:
A 针刺手法不熟B 病人体虚C 局部感觉迟钝D 饥饿空腹E 针刺角度、深度不当
问题:
A 既有补法成分,也有泻法成分B 既不是补法,也不是泻法C 以补为主,兼有泻法D 以泻为主,兼有补法E 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问题:
A 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B 如局部血肿增长迅速,应立即给予热敷,促其消散C 出血停止后可轻轻按揉D 出血初期应冷敷E 止血后再做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