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心理活动是否协调B、人格结构的稳定性C、能否觉察自身行为D、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问题:
A、整理归纳一般资料B、作出初步性的结论C、保持咨询态度谦和D、整理个人成长资料
问题:
A、对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B、对可能采取的干预措施的初步设计C、对引发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初步分析D、对心理问题的类型形成大致的诊断
问题:
A、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B、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作解释C、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评估D、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作出鉴别
问题:
A、它在个体中持久存在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形式B、它是个别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表现有联系C、该因素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D、该因素对临床诊断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
问题:
A、是心理干预中的重要环节B、在初步印象形成之前进行C、在心理诊断完成之后进行D、建立在初步印象的基础上
问题:
A、对求助者一视同仁B、完全信任求助者C、不得讨论与咨询密切相关的隐私D、接纳求助者错误的价值观
问题:
A、由家属陪同的求助者求治愿望不强烈B、有神经症性问题的人常常有强烈的求治愿望C、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痛苦D、有精神病性问题的人很少主动求医
问题:
A、心理活动强度 B、心理活动耐受力C、心理康复能力 D、心理自控力
问题:
A、积极地听B、思考地听C、认真地听D、不允许参与
问题:
A、刺激强度超过阈限B、超过个人耐受力极限的事件C、刺激频率突然增加D、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
问题:
A、抓住“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B、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并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C、抓住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D、注重行为观察,在现象与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
问题:
A、相互性原则 B、交换性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D、平等性原则
问题:
A、内归因B、准确的预测C、外归因D、变化的预测
问题:
A、与不合理信念辩论B、阳性强化C、合理情绪想象技术D、社会学习